您的位置 首页 财经

“一口价”卖房:馅饼还是陷阱?

比如,有位房产博主叫“京房虎哥”,拍了条视频,点名链家,说搞了个狠招“一口价”,看似是帮着急卖房的业主找捷径,实质起到了“砸盘”的效果,拉低了整个小区的房价。


比如,有位房产博主叫“京房虎哥”,拍了条视频,点名链家,说搞了个狠招“一口价”,看似是帮着急卖房的业主找捷径,实质起到了“砸盘”的效果,拉低了整个小区的房价。

“一口价”卖房:馅饼还是陷阱?

还有博主直接把北京回龙观某大盘房价近期下跌的原因,归咎于链家“一口价”模式的集中冲击,认为这种操作游走在《反垄断法》的边缘。

“一口价”卖房:馅饼还是陷阱?

网上还流传着一些链家经纪人与房主的聊天记录,其中诸如‘签一口价,我们才给你全力推’、‘现在市场不好,别再犹豫了’等话术,被认为带有明显的引导倾向。

“一口价”卖房:馅饼还是陷阱?

展开全文

“一口价”卖房:馅饼还是陷阱?

其实,敏感的官方媒体早就注意到了这个苗头。央广网之前就发过评论,直言房产领域搞“一口价”隐患不小,可能会进一步动摇大家对楼市的信心。

“一口价”卖房:馅饼还是陷阱?

那么,这个被推上风口浪尖的“一口价”,到底是雪中送炭的“创新服务”,还是包裹着糖衣的“垄断陷阱”?接下来咱们详细聊聊。

“一口价”卖房:馅饼还是陷阱?

说好的“不排他”,实际是一种“隐形圈地”。

从聊天记录可以看出,有链家的经纪人在向房主推广“一口价”时,会很诚恳地强调:“您放心,不排他!”

这话听起来没毛病,给了业主选择权。但往实里看,长达60天的“专属推广期”,本质上是一场静悄悄的、但杀伤力很大的“隐形圈地”。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你是个着急卖房的业主,正为房子无人问津发愁。这时,链家经纪人告诉你,只要签了“一口价”,你的房子就能获得各种资源加持的“饱和式推广”。

面对这样的“诱惑”,有几个人能不动心?

但代价是什么呢?是你要接受一个比市场价明显低一截的价格。

好,一旦你以这个“震撼价”在链家上被重点展示,会产生什么效果?几乎所有的意向买家都会被这个“低价标签”吸引到链家平台上来。

其他中介公司,哪怕也挂了你的房子,但价格没有优势,也缺乏流量支持,基本就成了摆设。

你的选择权,在流量的巨大虹吸效应面前,其实已经名存实亡了。

你这套房子,在事实上,已经变成了链家的“独家房源”。

这种通过资源倾斜换取房源事实上的独家性,被部分行业观察者质疑为一种‘隐性圈地’。

这种玩法对市场格局的影响是深远的。

链家作为头部平台,利用“一口价”这把利器,能迅速把一个区域内性价比最高、最有吸引力的低价房源都抓在自己手里。对于其他中小中介而言,这可能造成巨大的生存压力。。

长此以往,小中介会因为无房可卖、无客可导,慢慢挤出市场。

这就像一场不公平的竞赛:链家通过“一口价”不断给自己的“运动员”队伍补充优质弹药(低价房源),而其他竞争对手则只能饿着肚子跑步。最终结果就是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慢慢走向“一家独大”的局面。

因此,有观点认为,此类做法可能触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关于公平竞争的边界,其合规性值得商榷与关注。

当市场上缺少了有效的竞争者,最终受损的会是谁?必然是广大的消费者(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这种模式扭曲了中介的本职工作。

理想的中介,应该是基于专业的知识和经验,为买卖双方提供信息、撮合交易,努力达成一个公平、合理的价格。

但在“一口价”模式下,中介的核心驱动力变了。他们更倾向于扮演一个“价格制定者”和“流量分配者”的角色,其核心KPI变成了如何快速促成“一口价”交易,因为这能带来最高的效率和最亮眼的数据。

至于这个价格是否真正反映了房屋的价值、是否最大程度地保护了业主的利益,反而成了次要考量。

在‘一口价’模式下,中介的核心激励似乎从提供专业估价和撮合服务,转向了促成快速交易。这引发了对房产经纪服务本质是否会发生变化的讨论。

“一口价”卖房:馅饼还是陷阱?

“快速成交”诱惑:一场房主被迫参与的“集体资产缩水游戏”

“一口价”最直击人心的承诺,就是“快”!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快速变现”这四个字,对很多急需用钱或对后市悲观的业主来说,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个“快”字,是用业主资产的巨额折价换来的,其过程更像是一场“踩踏式”的出逃。

中介是如何说服你接受低价的呢?他们手里有两件利器:一是利用和放大你的恐慌心理。“张先生,您要知道,现在观望情绪很重,您这套房子现在不趁着我们推‘一口价’赶紧出手,等到明年,可能比这个价还得低几十万!”这样的话术,精准地击中了业主最脆弱的地方。

二是建立一个新的、更低的“价格锚点”。本来一个小区的价格基准,是参考近期的正常成交价。但“一口价”模式会人为地制造一个更低的“标杆”。

打个比方,回龙观某小区,假如正常成交价在450万左右,链家推出一套“一口价”430万的房源并成功售出。从此以后,430万就成了这个小区新的“价格顶”,所有想卖房的业主,都得以这个价格为参考来进行谈判。

你的房子装修更好、楼层更佳?对不起,买家只会记住“隔壁单元刚430万卖了”。

这就引发了一个极其恶劣的连锁反应,我称之为“降价攀比”。第一套“一口价”430万成交后,链家的经纪人会拿着这个案例,去说服下一个业主:“您看,王阿姨都430万卖了,您要想比她的房子卖得快,是不是得再便宜点?425万怎么样?”

于是,第二套“一口价”以425万成交。紧接着,这个新的、更低的价格又成为了逼迫第三位业主降价的新武器……如此循环下去。

这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割肉比赛”。每一位参与“一口价”的业主,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打压自己和其他邻居资产的“帮凶”。

而最大的赢家,是中介平台,他们通过不断制造低价成交案例,吸引了巨大流量,巩固了市场地位,赚取了佣金。但整个业主群体的集体财富,却在这场游戏中被严重侵蚀。

有业主担忧,这种模式的运行逻辑,其主要价值来源似乎并非服务提升,而是依赖于卖方的价格折让。其创造的交易活跃度,在部分市场参与者看来,是一种以资产价值缩水为代价的‘繁荣’

有人可能会说,低价对买家不是好事吗?短期内看,确实有个别买家捡了便宜。但从中长期看,这对买方市场同样是一种伤害。

当“一口价”房源接连出现时,聪明的买家会形成一种预期:“房价还在跌,而且是大中介在带头跌,那我为什么不继续等呢?”

结果就是,越降价,潜在的买家越不敢入手,市场观望情绪越浓厚。这就陷入了“价格下跌——需求观望——进一步下跌”的死亡螺旋。

最终,市场流动性会枯竭,连真正想卖房、愿意降价的业主也找不到买家了。

这就像商场天天喊“最后一天清仓甩卖”,顾客反而不敢买了,因为总觉得明天会更便宜。

“一口价”卖房:馅饼还是陷阱?

“一口价”是否与‘稳预期’的政策导向相悖?

现在我们跳出业主和中介的博弈,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来看这个问题。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对于房地产市场最核心、最一致的定调是什么?是“稳”!是“止跌回稳”,是“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这绝不是一句空话,背后有着深刻的宏观经济考量。

房地产牵扯的面太广了。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资产价值(大部分家庭的主要财富都在房子里),关系到地方政府的财政健康,更关系到金融系统的稳定。

“一口价”卖房:馅饼还是陷阱?

如果房价出现断崖式下跌,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居民财富缩水,不敢消费;开发商资金链断裂,项目烂尾;银行抵押物价值下降,坏账风险激增……这会对整体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

因此,“稳楼市”就是“稳经济”、“稳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链家“一口价”模式的逻辑和客观效果,恰恰与“稳”这个大方向背道而驰。

国家在想方设法给市场注入信心,通过各种政策工具托底,告诉大家“市场正在企稳,不要恐慌”。而“一口价”却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每天都在向市场喊话:“看,房价还在跌!而且是我们认证的暴跌案例!”

这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国家在努力给一个失血的病人输血、包扎伤口,而市场里的重要参与者却为了自己的短期利益,在旁边不断地喊“他流了好多血,快不行了!”甚至还可能上去再撒一把盐。

这种行为,不是在帮助市场出清,而是在加剧市场的恐慌和非理性下跌,人为地制造和放大风险。

作为行业的龙头企业,链家享有的市场份额和公众信任,也意味着它应当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它的经营行为,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商业利益,也应该考量其对整个行业生态、对市场预期、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

“一口价”这种追求短期成交效率而忽视长期社会效应的模式,无疑是对这种社会责任的一种漠视。

当一个市场的领导者都在用行动“看空”市场时,我们又如何能指望普通的购房者建立起信心呢?这与国家期望龙头企业发挥“稳定器”作用的初衷,显然是南辕北辙的。

“一口价”卖房:馅饼还是陷阱?

结语

聊了这么多,结论已经非常清晰了。“一口价”,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中性的营销工具。它是一把双刃剑,更准确地说,是一把刀刃主要朝向业主和市场稳定的利器。

对房主来说,面对中介的话术,一定要保持冷静,认清“一口价”背后“割肉快销”的实质。卖房是大事,稳住心态,多方比较,对自己的资产价值要有清晰的判断,不要被恐慌情绪裹挟。

对行业监管者而言,这件事敲响了警钟。“一口价”模式中蕴含的隐性排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可能扰乱市场秩序等问题,需要被认真审视。

是否涉嫌不正当竞争?是否侵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是否需要出台相应的指引进行规范?监管的及时介入和明确规则,对于维护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至关重要。

总之,一个健康的房地产市场,需要的是“稳”中有序,而不是“乱”中取利。希望我们都能从这场“一口价”的争议中,看到更深层次的问题,共同推动市场走向更加理性、健康的明天。

功夫财经

胡润百富榜影响力财经自媒体TOP10,透视财经事件,洞察商业趋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upercorp.com/34327.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