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财经

31省份人口出生率公布:谁最高?谁垫底?

东部沿海及东北地区成全国低生育“洼地”;西藏以13.87‰的出生率高居榜首;广东则展现出“高城镇化、高流动、高生育”的三重身份

东部沿海及东北地区成全国低生育“洼地”;西藏以13.87‰的出生率高居榜首;广东则展现出“高城镇化、高流动、高生育”的三重身份

文|《财经》记者 孙颖妮

编辑|王延春 王静仪

近日,国家统计局编著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25》公布了202431个省份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等数据。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出生人口为954万,比前一年增加52万人,出生率回升至6.77‰,比上一年提升了0.38个千分点,这是自2017年以来首次止跌回升。业内普遍认为,2024年出生人口的反弹,主要有三大影响因素,一是此前疫情积压婚育的集中释放,二是龙年生育偏好的文化影响,三是部分地方真金白银鼓励生育政策的初步见效。

954万新生儿背后,各省表现差异显著。整体来看,全国出生率呈现西部地区整体高于东部地区,欠发达地区明显高于发达地区的态势。东北地区人口形势最为严峻,黑龙江、吉林、辽宁的出生率分别是倒数第一、第二和第三。广东则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中独领风骚,展现出高城镇化、高流动、高生育的三重身份。

31个省份有14个省份出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77‰),有10个省份人口出生率超过8‰,其中,西藏以13.87‰的出生率高居榜首,宁夏、贵州、青海、新疆紧随其后,均超过10‰,广东以8.89‰位居第

31省份人口出生率公布:谁最高?谁垫底?

展开全文

图表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5

黑龙江以3.35‰的出生率再度全国垫底。出生率最低的15个省份分别是黑龙江(3.35‰)、吉林(4.17‰)、辽宁(4.32‰)、上海(4.75‰)、江苏(4.98‰)、天津(4.99‰)、湖北(5.38‰)、内蒙古(5.52‰)、湖南(5.89‰)、河北(5.90‰)、北京(6.09‰)、浙江(6.17‰)、安徽(6.17‰)、四川(6.41‰)、山东(6.41‰)。

广东出生人口连续年居全国首位。2024年出生人口排在前10的省份分别是广东、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江苏、广西、贵州、浙江和云南。其中,广东2024年出生人口比上一年增加了10万人,达113万人,连续年成为唯一出生人口超100万的省份。

沿海多省人口负增长

东部沿海及东北地区成全国低生育洼地

2024年人口出生率最低的15个省份中,上海、天津、江苏、北京、浙江、安徽、山东等东部沿海省份都在其中,这些省份的出生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呈现高城镇化、低生育率特征。

从人口自然增长率来看,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安徽等东部沿海省份均为负增长。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上海、北京、浙江、江苏等沿海省份以及经济发达省份人口出生率低主要受三大因素影响,一是生存、养育、住房、教育等成本过高,二是社会竞争和职场压力大,三是社会观念和婚育观念的转变。

当前,经济发达省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以上海为例,2024年上海平均初婚年龄已达30.1岁(男性30.8岁,女性29.5岁),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女性初婚年龄普遍超过32岁。

上海户籍人口女性平均初育年龄从2015年的29.01岁逐渐推迟至2023年的31.66岁。

另一方面,沿海以及经济发达城市的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北京市老龄协会发布《2024年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全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514.0万人,首次突破500万人大关,占总人口的23.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比2023年增加19.2万人。

北京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志伟介绍,预计十六五初期北京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达到峰值,总数或将超过1000万人。

2024年,上海以4.75‰的出生率排在全国倒五,同时,上海也是中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大型城市。截至2024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77.62万人,占总人口的37.6%(同期日本的这一数据约为30%)。

江苏的老龄化程度也在持续加深。截至2023年末,江苏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573万人,占比18.4%,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

在业内专家看来,让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城市的年轻人愿意生育,需要从降低生养硬成本、构建普惠型社会托举体系、营造生育友好型社会生态等多方面进行发力,最终目标是让这些城市的年轻人感到,生育不再是令人焦虑的负担,而是一场充满支持与喜悦的人生旅程。

东北三省出生率全国垫底

中国最不能生的地区是东北地区。2024年,在全国31个省份中,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的出生率分别是倒数第一、第二和第三。

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王鹏向《财经》记者表示,东北三省生育率持续低迷与当地经济衰退、经济转型遇到困难、产业结构单一、就业岗位少有很大关系,这导致大量年轻人外流至经济更发达的地区,不仅减少了当地的育龄人口,还加剧了老龄化问题。由于老年人口占比大、生育能力有限,这自然降低了整体的生育率。

东北当前的生育率困境与历史的经济结构与生育政策也有很大关系。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曾占绝对主导。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分析,东北城镇化和工业化早,很多就业人员在国企、行政计划单位,体制内的人员占比较大,过去计划生育执行得比较严格,东北的独生子女比例在全国是比较高的。目前,这批独生子女进入婚育阶段,因此出生率也比较低。

当前,东北三省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其中,辽宁省作为人口老龄化程度位居全国首位的省份,截至2024年底,全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1295万人,占比达31.2%,老年人口规模大、占比高、增速快。截至2023年末,黑龙江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83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27.3%,老龄化率排全国第三位。

提升东北生育率的根本出路在于经济振兴和创造有吸引力的发展环境。东北地区要从根本上改善经济状况,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营商环境,发展新兴产业,为年轻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本地就业机会,才能有效遏制人口外流,并吸引外部人口,这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西部省份“生娃热情”最高

与东部地区形成明显对比,西部省份的生娃热情则较高。有10个省份人口出生率超过8‰,由高到低依次是西藏、宁夏、贵州、青海、新疆、海南、广东、云南、广西和甘肃,主要位于西部地区和华南地区。

西藏、宁夏、贵州、青海、新疆的生育率排在全国前五位,形成西部高出生率走廊,呈现出低城镇化、高生育率的特征。

在业内专家看来,这些省份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传统文化中普遍重视家庭延续与子嗣数量,多子多福观念根深蒂固。同时,这些省份城镇化率普遍偏低,生活节奏较慢,育儿成本相对较低,客观上为多孩生育提供了空间。此外,少数民族地区生育政策也较为宽松。

从人口自然增长率来看,2024年,仅有西藏、宁夏、新疆、云南、广西、贵州、青海、广东、北京、福建、海南11个省份实现自然正增长。其他省份的自然增长率均为负。

这些省份的出生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意味着0-14岁的少儿人口占比高,社会总抚养比(特别是老年抚养比)相对较低,这为社会储备了巨大的未来劳动力。

未来,西部省份有望成为全国少有的人口红利储备区,需要通过强有力的教育投入、精准的产业培育和有效的区域协作,让这批年轻的西部人口能够在家乡有良好的发展,以及在全国劳动力市场上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广东连续七年居生育榜首

在出生率前十的省份中,广东以8.89‰的出生率、113万出生人口,连续年蝉联第一生育大省——这一表现打破了城市化率越高,生育率越低”“越发达越不愿生的普遍规律。

王鹏向《财经》记者分析,广东之所以连续多年稳居生育大省之首,其背后有多重因素支撑。第一,广东作为经济大省,产业基础好,就业机会多,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尤其是年轻劳动力。这些人口不仅增加了广东的人口基数,还带来了更高的生育意愿和活力。第二,年轻化的人口结构为广东提供了巨大的生育潜力。第三,广东传统家庭观念、宗族文化和生育文化较为深厚,重视家庭建设和子嗣传承,这类文化传统营造了良好的婚育风气。

数据显示,广东已经连续18年蝉联全国常住人口第一大省,2023年常住人口达1.27亿人,占全国人口的9%

2024年末,广东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8484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比重高达66.3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6个百分点。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从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来看,东莞15-59岁人口占比高达81.41%,位列全省第一。深圳、中山、广州、佛山也分别达79.53%75.44%74.72%74.37%,堪称年轻人的都市。

此外,广东的生育主力,已经不是本地户籍人口。2024年,全省2962万外省流入人口中,16岁59岁劳动力占比超六成,育龄女性集中,生育潜力大,全省约40%的出生人口由新广东人贡献。

在广东高生育率的背后,还有广东生育支持体系的不断完善。例如,在生育保障方面,针对保胎负担重问题,广东正着手研究将符合规定的保胎治疗费用纳入生育保险保障范围,目标是实现目录内费用零自付

广东实施儿童医疗服务行动,推动全省二级、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均提供儿科服务,202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儿科服务的比例将达到90%以上。

在教育方面,广东增加公办学位,推动学前教育资源共享。2020年至2024年,广东连续年将增加学前教育公办学位供给”“促进普惠性学前教育扩学位、提质量等列为省十件民生实事。

广东的案例证明,城市化与低生育率之间并非不可逆转的必然等式,通过系统性变革来破解这一难题,是有可能的。提高城市生育率,需要政府、企业、社会与家庭形成合力,进行一场深刻的系统性变革。各地必须放弃零敲碎打的策略,转而构建一个全方位的支持生态系统。这要求决策者必须具备跨部门协同的智慧和长线投资的耐心,创造一个让年轻家庭敢于、乐于生育的整体社会环境。

责编 | 张雨菲

封图来源 | 视觉中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upercorp.com/34478.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