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财经

545天,茅台“任期最短”董事长的未竟之战

导语:茅台每一次换帅几乎都与价格波动、市场预期、财政压力同步。业内人士透露,9月,茅台曾考虑向政府申请“放弃”原定9%年度增长目标,或下修至5%左右。

导语:茅台每一次换帅几乎都与价格波动、市场预期、财政压力同步。业内人士透露,9月,茅台曾考虑向政府申请“放弃”原定9%年度增长目标,或下修至5%左右。

不到一年半,茅台再次换帅。

10月25日,茅台集团召开大会宣布重大人事调整,原董事长张德芹离任,由贵州省能源局局长陈华接任。目前,上市公司贵州茅台(600519.SH)尚未披露其董事长变更的公告,但按照惯例,集团董事长通常会随后担任上市公司董事长。

陈华生于1972年,长期在贵州能源系统任职,曾在贵州省安监局、煤矿安全监察局、盘江煤电集团、贵州省能源局等单位担任重要职务,具有典型的“实业型官员”背景。

与此同时,刚刚执掌茅台一年半的张德芹,成为茅台上市二十余年来任期最短的董事长。自2024年4月上任至2025年10月离任,张德芹实际任职545天,比落马的高卫东546天还少一天。

他几乎以“救火者”的姿态进入这家企业,又带着尚未完成的修复离开。

张德芹走马上任时,市场一度寄予厚望。他是地道的“茅台系”干部,出身酱香酒厂,曾在习酒任董事长期间推动品牌突围,使习酒年营收从50亿跃升至百亿,被视为贵州酒业体系中最懂茅台、也最懂市场的一位掌门人。

彼时张德芹面对的是价格下行、股价回落、渠道信心滑坡的多重困境。

飞天茅台的市场零售价从年初的2700元跌至2100元,茅台股价同期下挫近三成。市场情绪低迷,经销商库存高企,动销放缓,所有迹象都指向一个现实:茅台的增长周期,正在结束。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张德芹推行了一系列“回归主业”的改革。

他重新定义了茅台的边界:收缩非白酒业务,暂停冰淇淋、巧克力等跨界产品的扩张,强调回到白酒主业;同时重构营销体系,强化对渠道的治理。

他在多次会议上提出“经销商是茅台的家人”,亲自下市场调研,试图修复此前被直营、电商平台冲击的传统经销网络。在产品层面,他重启系列酒战略,设立茅台王子、迎宾、汉酱、1935四大事业部,寄望构建第二增长曲线;在价格端,他采取停供、限量、严控出货的方式稳价,以遏制市场倒挂,恢复价格体系的秩序。这一切,构成了他任期内最显著的改革痕迹。

展开全文

但市场的反馈却远不如预期。根据业内数据,茅台今年二季度销量一度增长11%,然而终端动销持续疲软。6月下降26%,7月下降17%,8月下降11%,直到9月才出现回升。

业内人士透露,就在9月,原定的9%年度增长目标,公司考虑向政府申请“放弃”,或下修至5%左右。

这也正好说明,面对国资委要求“稳增长”、资本市场要求“降预期”的双重压力,茅台在内部调控与外部预期之间,陷入两难。

茅台的动销问题,其实是白酒全行业的缩影。

更为直观的信号出现在节日市场。中秋、国庆两节期间的动销同比下降15%至20%,远超此前预估的10%。传统上被视为白酒旺季的这两个月,今年却显得格外平淡。

多地经销商反馈,今年节日期间“出货不畅”,礼品渠道尤其疲弱。一位川渝经销商称:“宴席消费还算稳定,但送礼场景掉得厉害。”

白酒消费的社会属性正在被快速削弱,商务宴请与礼品赠送萎缩,直接冲击茅台赖以支撑的价格体系。

茅台酒的大量库存沉淀于渠道之中,而这些被寄望为“保值资产”的库存,反而成为压垮市场信心的负担。当囤货的“金融属性”失去上涨预期,经销商的防线瞬间瓦解。

在这样的环境下,张德芹的“稳价”策略更像是一场被动防守。面对需求端收缩、渠道资金吃紧的现实,他能做的只是延缓下跌节奏,而无法逆转趋势。

而截至10月26日,核心大单品飞天茅台价格已跌至1800元之下。

545天,茅台“任期最短”董事长的未竟之战

图源:今日酒价

茅台的高端价格体系在市场中失去了坚实的消费支撑,“信仰经济”的惯性正在消退。更现实的是,贵州地方财政对茅台的依赖,使得任何价格调整都具有政治意义。

茅台不仅是一家白酒企业,更是贵州省最核心的财政支柱。价格体系的松动,是税收与利润的波动,而这背后的风险远超市场层面。

因此,陈华的上任,正是一次政策层面的接管。贵州方面对茅台的期待,已不单是市场层面的复苏,更在于财政与企业安全的双重稳定。

对于这家总市值两万亿的企业而言,“帅印”再度易手,意味着内部的张力已然达到新的阈值。

过去几年,茅台几度换帅,从高卫东到丁雄军,再到张德芹,如今是陈华。每一次调整的节奏,几乎都与价格波动、市场预期、财政压力同步。

行业观察人士认为,茅台换帅,本质上是企业结构性矛盾的外化。

白酒行业的增长逻辑,在礼品消费与社交文化的支撑下曾长期繁荣,如今这一基础正在松动。

消费理性化、宴请减少、年轻人饮酒习惯改变,让高端白酒的刚性需求难以为继。茅台过去的增长是供需错配的结果,而非市场扩容的成果。如今供需平衡回归,品牌信仰失效,“酱香护城河”也在动销的疲态中被逐步侵蚀。

一线城市的宴席消费开始倾向于1000元左右的汾酒、洋河,地方婚宴则更青睐本地品牌。高端消费的降级趋势,不仅压缩了茅台的价格带,也削弱了其社会符号功能。

一个在酒桌上流通的品牌,当它失去社交意义,价格就失去了坚实的心理支撑。

此外,茅台多年来的价升逻辑,其实依赖于囤货增值的预期。一旦市场信心松动,这种金融逻辑便转为反噬:价格下行促使经销商加速抛货,库存释放又进一步压低价格。

高端品牌不再具备无风险溢价,价格波动成为常态,茅台的转型方向尚未明朗。张德芹此前提出的“新商务”战略,即拓展新能源、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圈层的商务消费,至今成效也有限。

张德芹与继任者陈华所面对的,是时代的结构性去杠杆。

从资本叙事到财政逻辑的转向,是茅台乃至整个白酒行业正在经历的现实。投资者早已明白,茅台的故事从来不是纯粹的企业成长故事,而是一种区域经济与财政模式的外化。茅台是贵州省最优质的“类债券资产”。换帅只让这种认知更清晰。

茅台的未来或许不再惊艳,但它仍会稳健存在。

对于贵州地方政府而言,它仍是最可靠的现金机器;对于市场而言,它仍是最确定的品牌资产。只是,当传奇成为制度的一部分,茅台的故事,已从关于增长的叙事,变成关于延续的现实。

新掌舵者所能做的,或许只是让这艘庞然巨轮,继续在风浪中维持平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upercorp.com/34019.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