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他也是华人首位诺贝尔奖得主。
他还被誉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他就是杨振宁先生。
“功在世界,心怀家国”更是对杨振宁先生一生最好的赞誉。
不过,除了学术上的成就,他和妻子翁帆的爱情更是打破了世俗的偏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但令人没想到的是,在杨振宁去世后,翁帆却因为一个举动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相濡以沫的爱情
1995 年,汕头大学迎来了一对特殊的访客, 杨振宁与他的第一任妻子杜致礼。
彼时 23 岁的翁帆还是汕头大学的一名本科生,因英语出色被选为志愿者,负责接待这对夫妇。
那时谁也没有想到,这次短暂的相遇,会成为一段传奇爱情的伏笔。
2003 年,杜致礼女士去世,杨振宁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
而这时,翁帆正好想写关于杨振宁学术报告的英语翻译译文,于是她鼓起勇气发邮件请教。
杨振宁也很快回复,并邀请她到中文大学见面。
见面之后,二人聊文学、谈诗歌,渐渐地,翁帆发现自己被这位科学家的智慧和温柔吸引,而杨振宁也被翁帆的青春和才华打动。
或许是命运早已埋下的伏笔,杨振宁开始与翁帆保持书信往来。
不同于寻常的寒暄,他们的信件里满是对文学、对生活、对人生的探讨 。
文字间的共鸣,让两颗心越靠越近。
2004年,杨振宁在电话里向翁帆求婚。
翁帆调皮地撒娇:“哪有求婚不送玫瑰的?”杨振宁笑着答应:“下次见面一定补给你。”
那年的圣诞节,他们二人在汕头登记结婚,没有奢华的婚礼,只有一份真挚的情感。
但消息在传出后,舆论瞬间炸开了锅,大家对他们的做法产生了争议。
但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两人没有过多辩解,而是用行动回应。
直到2006年,二人在接受台报专访时称“三四十年后,大家一定会认为这是罗曼史,因为我们生活的很好”。
这番话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里也是真的应验了。
而且这段婚姻不仅让翁帆收获了爱情,更让她在人生道路上找到了新的方向。
除了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翁帆的著作和文章也深受读者的喜爱。
另外 ,翁帆还曾在2010年亚运会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她翻译了亚运会歌曲《重逢》的英文歌词,也是为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增添了一份光彩。
但即便如此,他们的婚姻生活也依旧是大家讨论的话题。
不过,在这段被热议的爱情背后,其实是杨振宁足以照亮整个物理学界的学术成就。
辉煌的一生
杨振宁的一生,除了让人感慨的婚姻故事,还有就是他那为世界做出的数不清的贡献。
他的学术之路,开始于西南联大那间简陋的茅草屋。
起初,杨振宁攻读的是化学专业,但一堂吴大猷先生的物理学课,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吴先生对物理学的深刻解读,让他感受到了这门学科的魅力。
从此,他毅然转向物理学,开启了自己的科学征程。
凭借着过人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杨振宁在学术领域迅速崭露头角。
20 世纪 40 年代,他前往美国深造,先后在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从事研究。
1956 年,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 “宇称不守恒” 理论,这一理论打破了物理学界长期以来的传统认知,引发了巨大震动。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物理学家吴健雄团队开展了实验,最终证实了他们的观点。
1957 年,年仅 35 岁的杨振宁与李政道一同登上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华人科学家。
那一刻,世界终于看到了华人在顶尖科学领域的力量,而杨振宁的名字,也永远镌刻在了物理学史的丰碑上。
后来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以后,在费米和泰勒的推荐下,去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读博士后。
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杨振宁与仰慕已久的爱因斯坦成为了同事,并在统计力学方面和爱因斯坦有过短暂的交流,杨振宁一直为此感到自豪。
但这位在科学领域叱咤风云的巨星,始终心怀家国。
改革开放后,他频繁回国,为中国的物理学发展奔走 。
杨振宁不仅推动建立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引进了大批顶尖人才,还亲自为本科生授课,用自己的学识浇灌中国的科研新苗。
但尽管已经成就非凡,杨振宁先生心中还是有个“遗憾”。
灵魂上的知己
10月18日,杨振宁与世长辞,他的友人王征在他逝世当日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
“杨振宁的一生,可以称得上是科学智慧与人文精神交相辉映的史诗,极少有遗憾。
“然而,他其实还是有一个遗憾,那就是没能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如果二度获得诺奖,将是以中国公民的身份获得。
因为2021年,诺贝尔奖委员会专门向他索要了杨-米尔斯理论的资料。
可以说是与第二次获得诺奖已经很近了,可是最后依然失之交臂。
这番话一说出来,就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大家都没想到,在杨振宁先生已经获得了 如此大的成就时,依然决定“勇攀高峰,二战诺奖”。
甚至还希望以中国公民身份获得,这令大家再次感到敬佩。
而与此同时,在杨老逝世的第二天,他的妻子翁帆也做出了一个不寻常的举动。
10月19日,翁帆在《光明日报》撰文,深情缅怀了丈夫。
并表示“杨先生离开的时候一定很欣慰。他的一生,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人类的进步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另外,翁帆还将杨老在快满九十岁时写出的诗,翻译成中文也展现了出来。
文字间的真情实感,打动了无数人。
大家都从中看到了翁帆和杨振宁灵魂上的同频和默契。
他们对于爱情的界定早已超越了一切世俗意义上的不同,就像翁帆说的那句“象牙塔中的象牙塔 ”。
有一些人还盛赞翁帆是一位清醒、伟大的女性,从她写的文章就能看出来,她的情绪是多么的稳定。
以及文笔和才华也是非常优秀的。
甚至还有网友感慨,“没想到翁帆 竟会因这个举动实口碑暴增”。
但其实,翁帆的“口碑暴增”从来不是偶然。
二十多年来,她在舆论的漩涡中始终保持从容,没有用辩解回应质疑。
而是用日复一日的陪伴,用对杨振宁事业的理解与支持,默默坚守着这份爱情。
这份格局与境界,就足以赢得所有人的尊重。
最好的爱情,不是占有,而是守护和传承,同样翁帆也做到了这一切。
所以翁帆从不是依附者,而是杨振宁精神的传承者!
也难怪 翁帆会得到网友的盛赞。
结语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杨振宁的治学态度,也是他的人生态度。
虽然杨振宁的故事落幕了,但他留下的精神遗产,会永远保存在大家心里。
而翁帆,这位曾饱受争议的伴侣,最终也用行动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她的坚守与深情,让这段传奇爱情有了最温暖的结局。
当人们谈论杨振宁时,也会终将记得,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里,有一位知己,用温柔与坚定,守护着他的科学理想与人生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