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飞行的硫酸”,来了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10月1日晚,在北京上学的武月乘电梯时,突然感到左侧脖颈传来一阵微痒,如同蚂蚁爬过。她几乎是下意识伸手一捻,指尖捻碎了一只黄黑相间的小虫。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10月1日晚,在北京上学的武月乘电梯时,突然感到左侧脖颈传来一阵微痒,如同蚂蚁爬过。她几乎是下意识伸手一捻,指尖捻碎了一只黄黑相间的小虫。

  她未曾料到,这个不经意的动作,竟引发了一场剧烈的皮肤炎症。一夜之间,武月的左侧脖子迅速红肿,伴有灼烧般的疼痛。随后几天,红肿处开始化脓,就连衣领的摩擦都能激起一阵剧痛。她赶紧前往医院,被诊断为典型的隐翅虫皮炎。

  这次“中招”并非毫无预兆。武月回忆,事发前几天,她就曾在学校实验室的地面见过这种虫子,只是当时未曾留意。

  武月的遭遇并非个例。近期,在北京、山东等地,不少网友都在社交媒体发帖,称在家中发现隐翅虫。据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皮肤科消息,近期隐翅虫皮炎患者接诊量较以往增长一倍。一只身形不足1厘米的小虫,为何有如此巨大的威力?过去活跃在南方的它,又为何频频现身北方?

“飞行的硫酸”,来了图/视觉中国

  “飞行的硫酸”

  隐翅虫,俗称“影子虫”“青腰虫”,它的身长为0.5—1厘米,外形与大蚂蚁相似。一对后翅如同透明的薄膜,平时藏匿在前翅下方,起飞时能够迅速从前翅下展开,因此得名“隐翅”。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胡云峰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隐翅虫体内含有强酸性的毒液,pH值在1—2,因此常被称为“飞行的硫酸”。这种毒液一旦接触人体皮肤,就会引发隐翅虫皮炎,产生类似烧伤的反应。

  胡云峰表示,隐翅虫皮炎的典型表现是条带状的红斑,常伴有水泡或小脓包,伤痕的形状往往与患者按压、拍打虫子的受力方向一致。如果毒液浓度高,还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糜烂。一旦受伤,往往需5—7天才能好转。胡云峰指出,隐翅虫皮炎可能留下暂时性的色素沉着,“不少患者的疤痕需三个月甚至半年才能明显消退”。

  在社交平台,不少网友发帖分享自己“被隐翅虫咬伤”的经历。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周兴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隐翅虫“咬人”的说法实际上是一种误解。“隐翅虫的口器是咀嚼式而非刺吸式,这种进食模式决定了它基本不会主动攻击人体皮肤。”他解释称,“更多情况下,隐翅虫皮炎是在虫子受到惊扰或遭受拍打后,其体内的毒液流出,接触皮肤所致。”

  实际上,并非所有隐翅虫身上都携带“硫酸”。周兴苗指出,在庞大的隐翅虫家族中,对人体产生影响的主要是毒隐翅虫。毒隐翅虫往往有易于辨认的特征,即身体表面呈经典的黄黑相间:前胸和腹部中段为鲜亮的黄色或橘红色,其余部分则为黑色。“自然界中,黄黑相间本身就是一种警戒色,正如我们熟知的蜜蜂。”周兴苗强调,“当看到这种颜色搭配的昆虫时,公众应提高警惕,不能轻易触碰。”

  什么情况下,更容易与隐翅虫“狭路相逢”?

  “广州地区由于气候湿热,适合隐翅虫生存,隐翅虫皮炎的病例基数常年较高。特别是夏季雨后,患者数量往往会更多一些。”胡云峰指出,隐翅虫引发的皮炎多发生于气温高、湿度大的季节,每年的7—9月通常是发病高峰期。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曾在2014—2018年收集了529例隐翅虫皮炎确诊病例,发现隐翅虫皮炎主要爆发于夏秋两季,患者多为在野外工作或活动的人群,风险最高的群体是在夜间灯光下作业的人,例如赶工期的建筑工人和学业繁重的高中生,在患者中占比最高。

  多位受访专家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隐翅虫常见于草丛、树林、水田等地,昼伏夜出,且具有一定趋光性。因此,夏秋季节的雨后,公众应避免在树丛等植被茂密处长时间停留。由于隐翅虫容易被鲜艳颜色吸引,公众应避免穿着明黄等亮色衣物,以降低其近身风险。最关键的是,如果发现有虫体爬至皮肤,切忌直接拍打,应借助其他物品将其轻轻拂去。

  易误诊为带状疱疹

  若不慎因拍打而接触到隐翅虫毒液,该如何处理?胡云峰指出,患者应第一时间用清水或碱性肥皂水对接触毒液的皮肤进行冲洗。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于2020年发布的《毒隐翅虫致伤诊治规范》指出,隐翅虫皮炎患者可用炉甘石洗剂每日清洗患处三至五次,或使用稀释的高锰酸钾溶液等进行湿敷。药物治疗方面,可使用蛇药片等常用药物。但应避免在患处涂抹油剂性质的药膏,以免加重病情。

  但问题在于,并非所有患者都知道自己接触了毒液。由于隐翅虫体形微小,多数患者都在毫不知情时“中招”,甚至根本没有目击到“肇事虫”的身影。

  今年7月,家住广东的林茂就经历了这样一场“无妄之灾”。最初,她只是发现手臂内侧多了一道抓痕般的红印,隔天开始,红痕中央出现了白斑,周围一圈开始红肿,表面还冒出了密密麻麻的小水泡。“但我连虫子的影子都没见到。”林茂回忆。

  这种“不知情”不仅耽误初期处理,也可能让求医之路更加曲折。林茂记得,刚出现症状前几天,她曾在一家中医诊所求诊,医生根据伤口上肿大的水泡,竟将其诊断为带状疱疹,并开出了相应药物。

  类似的误诊并非孤例。2018年,湖北江汉油田总医院皮肤科曾在《皮肤病与性病》发表一篇研究,发现该院收集的71例隐翅虫皮炎误诊病例中,超过45%的患者都曾被误诊为带状疱疹。

  胡云峰指出,隐翅虫皮炎发病初期确实易与带状疱疹混淆,但二者在疼痛性质与皮损形态上存在显著差异:带状疱疹的疼痛以阵发性的神经痛为主,而隐翅虫皮炎则类似于火辣的灼烧感。此外,不同于隐翅虫皮炎的条索状伤痕,带状疱疹往往呈现出簇状的分布形态。“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皮损形态,医生通常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

  “进军”北方

  隐翅虫虽分布范围较广,但在炎热湿润的南方更为常见。林茂提到,由于广东地区蚊虫较多,身边朋友对隐翅虫大多有所耳闻,也具备一定防范意识。

  然而,近年来,随着隐翅虫活动范围显著向北扩张,在山东、河南等地,隐翅虫伤人的报道屡见不鲜。对于大多数北方居民而言,隐翅虫仍是一种相对陌生的昆虫,认知的缺失,无形中增加了他们与之接触的风险。

  为什么出现在北方的隐翅虫变得越来越多?在周兴苗看来,这其实是生态环境改善的信号。他解释称,隐翅虫并非植食性昆虫,而是以小昆虫为食的捕食者。如今化学农药使用量下降,让各类小昆虫得以休养生息,这也为隐翅虫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从而使其种群数量“水涨船高”,这背后体现的是生态食物链的连锁反应。

  不过,更直接的原因则来自全球气候变暖。2013年,一项发表于《医学昆虫学杂志》的研究曾指出,隐翅虫在气温低于18℃的环境中几乎停止活动,高于20℃时则恢复正常的生理活动。而28℃左右的环境最适合其生存繁殖,这一温度下,隐翅虫成虫寿命最长,繁殖能力最强,其族群的扩张速度也会随之达到顶峰。周兴苗指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包括隐翅虫在内,众多昆虫的生存范围都在向北扩张,“随着全球年平均气温的持续上升,过去属于南方的温暖气候带正在不断向北推移,这也意味着隐翅虫这类昆虫的‘宜居区’也在不断向北延伸”。

  尽管因引起皮炎常常被人类视作“害虫”,但从生态角度来看,隐翅虫实为一种农业“益虫”。周兴苗指出,在田间、林地中,隐翅虫常以蚜虫等农业害虫为食,在维护农业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面对这样一种具有“双重身份”的昆虫,该如何更好地与它共处?周兴苗指出,当前公众对昆虫普遍存在惧怕心理,一见到即拍打,反而容易引发意外伤害。他解释道,多数情况下,昆虫在人身上短暂爬行并不会造成直接威胁,“轻轻吹走或让其自行离开,通常是更安全的选择”。

  周兴苗强调,每一种昆虫在生态系统中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试图将其彻底消灭既不现实,也可能破坏生态平衡。相比之下,更积极的方式是主动了解昆虫的习性,学会辨识其种类。“在不对人类社会构成显著威胁的前提下,我们可以与昆虫和谐共处。”

  (文中武月、林茂为化名)

  作者:刘孜妍

责任编辑:张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upercorp.com/31748.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