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切斯特装甲车本人照。
兰切斯特装甲车本人照。
1914年,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尚未进入堑壕战阶段时,英国空军向汽车设计师提出了军用新型车辆的需求——装甲汽车。根据飞行员的设想,这种新型军用车辆将非常适合在敌后执行救援和突袭任务,同时也能为进攻步兵提供不错的支援。
“民用”版本的车辆,是后来用于制造装甲车的基础。
“民用”版本的车辆,是后来用于制造装甲车的基础。
1914年12月,第一辆兰切斯特装甲车原型向军方展示。在很大程度上,这款车的诞生受到了海军准将查尔斯·桑森(Charles Samson)的影响,同时他的下属亚瑟·尼克森(Arthur Nickerson)也为车体设计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他设计了炮塔。经过多次试验后,1915年初开始量产这些装甲车。与原型的唯一区别是更换了新轮子和加强了悬挂系统。
“兰切斯特”装甲车在突袭行动中。
“兰切斯特”装甲车在突袭行动中。
然而,不久之后,这款看似高效的装甲车几乎变得无用——随着战争深入,双方军队越来越深地扎入阵地,战争进入了堑壕战阶段。随着防线日益巩固,突破防线变得愈加困难。装甲车本不是为这种环境设计的,它们逐渐成为一种“原始遗迹”,仅在特定情况下才发挥作用。
结构描述
说实话,在那个年代,很少有人真正清楚这类车辆需要具备哪些功能。有人希望装备机枪,有人希望配炮;有人认为轮式驱动最好,有人则主张履带驱动。总之,关于设计的讨论(大多空谈)非常多。但让我们看看第一辆英国装甲车到底是什么样子。
车体
车体方面没有特别复杂的设计——他们把兰切斯特“Sporting Forty”(即这款车的民用基础型号)的底盘拆下,换上新的装甲车底盘框架,并将厚度为8毫米的钢板钉装在上面。发动机仍位于车体前部,驾驶员位置紧挨着发动机。驾驶员身后是车长,同时也是机枪手的位置。
作为军用车辆,车体没有任何装饰。
作为军用车辆,车体没有任何装饰。
机枪安装在战斗舱上方的炮塔内。炮塔为三面结构,可手动旋转实现360度射击。炮塔同样由厚8毫米的装甲钢板制成。有些版本配备了“炮塔型”,可安装37毫米“哈乞开斯”炮(仅在俄罗斯帝国陆军服役)。
驾驶员和车长通过狭窄且无遮蔽的观察窗进行视野观察。在战斗情况下,这些窗户会覆盖装甲防护板,防护板上开有观察孔,但仍无法完全防护意外子弹、弹片或飞溅的铅块。在有限的战斗舱空间内,这对车组人员来说极为危险。
装甲车的乘员位于货运平台内。
装甲车的乘员位于货运平台内。
车尾设有开放式平台,可运输物资(弹药、补给)或在非战斗情况下搭载少数士兵。在部分改型中,这个平台被取消,改为一个小型平坦“行李架”以运输超大物资。车组人员的上下车通过安装在驾驶舱后方的舱口进行,如遇特殊情况,炮塔顶部还设有紧急舱口。
武器装备
这款装甲车的武器装备主要是一挺7.7毫米口径的维克斯机枪(或不同版本的马克沁机枪),安装在旋转炮塔内。弹药通过布制弹带供给,每条弹带可装250发子弹。车内弹药箱可装多达十条弹带,沿车体内侧排列。机枪的水冷系统在连续射击时会带来一些问题——长时间扫射会导致机枪冒蒸汽,从而影响或阻挡本就不理想的视野。
在部分改型中,还安装过刘易斯机枪(风冷)。但军方并不太喜欢它——认为连续射击时间短,容易过热,还容易“乱射”等。不过作为乘员的辅助武器,这种机枪仍会放在驾驶舱内备用。
在部分改型中,还安装过刘易斯机枪(风冷)。但军方并不太喜欢它——认为连续射击时间短,容易过热,还容易“乱射”等。不过作为乘员的辅助武器,这种机枪仍会放在驾驶舱内备用。
在供应给俄罗斯帝国的装甲车(总计41辆)上,则配备了37毫米的霍奇基斯炮(即Puteaux SA 18),类似于后来用于雷诺FT-17坦克的炮。俄罗斯帝国甚至尝试过为“兰切斯特”配备两挺机枪,并为此设计了双层炮塔,但很快放弃了这一想法,因为炮塔体积太小,两人根本无法操作。
发动机、传动系统与底盘
兰切斯特装甲车采用自行设计的化油器式直列六缸发动机,排量4.85升。该发动机输出38马力,使装甲车在公路上可达到最高80公里/小时。当然,这种速度难以长时间维持——实际使用寿命(虽然当时并未重视这一指标)大约只有150–200小时,即使在中等转速下工作也是如此。
传动系统为兰切斯特自制的行星齿轮结构,连接三速机械变速箱。装甲车为后轮驱动。悬挂采用半椭圆钢板弹簧设计,在平整坚硬路面上可提供较为舒适的行驶体验。然而,“兰切斯特”明显缺乏越野能力,驾驶员在野外操作时需要极高的驾驶技巧,否则车辆容易陷入泥泞。总的来说,该装甲车的越野性能一般,确实容易陷车。
作战应用
1915年,英国皇家海军航空服务(R.N.A.S.)接收了首批36辆兰切斯特装甲车,并将其编组成三个中队,每中队12辆。在5月,这些装甲车被派往法国。第15中队随比利时军队作战。除了中队自身的12辆装甲车外,比利时方面还从R.N.A.S.借用约10至15辆“兰切斯特”。
在战场泥泞中陷车——这是装甲车的常见状况。
在战场泥泞中陷车——这是装甲车的常见状况。
1915年初,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阵地战阶段,装甲车的作战效果下降,逐渐被越野能力更强、能够为步兵提供更可靠支援的坦克所取代。皇家海军航空服务的装甲车在西线变得无用后,被调往其他战区。1915年,19辆“兰切斯特”装甲车出售给俄罗斯帝国,并在俄罗斯帝国军队中继续服役。这些装甲车与英国标准版有所不同:炮塔顶部增加了小型观察塔,炮塔机枪还增加了L形侧护板的额外装甲保护。
1916年1月,R.N.A.S.远征军随下一批“兰切斯特”装甲车抵达俄罗斯。英国人在北极的亚历山大港登陆,到1916年6月转战高加索,与土耳其和伊朗军队作战。随后,R.N.A.S.远征军调往黑海,再到罗马尼亚和加利西亚,支援正在激烈作战的俄军。直到1918年1月12日,英国人在库尔斯克设有后勤和物资保障基地。1917年革命后,英国人参与了反革命斗争。2月1日,R.N.A.S.远征军人员及装备乘运输船从摩尔曼斯克撤离。
此前属于俄国帝国军队的兰切斯特装甲车在1917年被德国人缴获。
此前属于俄国帝国军队的兰切斯特装甲车在1917年被德国人缴获。
劳斯莱斯装甲车,两者差别不大。
劳斯莱斯装甲车,两者差别不大。
有资料显示,1917年兰切斯特装甲车在俄国被使用,但之后再无相关记载。可以合理推测,由于缺乏零件,这些车辆失效且无法修复。在东线战斗中,德国人缴获了几辆“兰切斯特”装甲车,其中6辆被修复并加入第1装甲机枪营第11排使用。
结语
它是最早的装甲车之一,因此并不完美——像所有装甲车一样,它是基于量产汽车改造而成。因此,每辆装甲车都有一系列“毛病”,源于设计的不完善。如今,这类军事车辆的建造已有丰富经验,而在那个年代,这些装甲车几乎是“凭着经验和即兴计算”造出来的。但它们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记却相当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