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5A景区不香了?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今年“十一”假期落下帷幕,全国8.88亿人次的出游数据创下新高,但旅游市场也呈现出一个显著变化:传统5A景区的游客正在流失。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今年“十一”假期落下帷幕,全国8.88亿人次的出游数据创下新高,但旅游市场也呈现出一个显著变化:传统5A景区的游客正在流失。

  黄山脚下,季磊一家没有挤进人山人海的5A景区黄山,而是选择驱车半小时前往太平湖“避暑”。这里没有索道排队长龙,也没有摩肩接踵的观景台,一家人沿着湖岸栈道漫步,傍晚在音乐酒吧小坐,住宿价格不到黄山景区的一半。“景色不输名山,更重要的是,不用在景区里看人海。”季磊说。

  在许多5A景区,购买门票往往只是消费的开始,“套娃式收费”早已成为景区收费套路。天南海北的景区里,游客都能碰见网红小火车;下山之后,还有名为《印象××》《山水××》的特色表演;无论哪里的小吃街,都在卖千篇一律的烤鱿鱼和油炸臭豆腐。

  在多家5A景区担任顾问的孙震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今年“十一”旅游市场看似火爆,但酒店、门票、餐饮全线价格上调的“短期收割”套路大规模失灵,部分A级旅游景区客流稀疏,旅行社接待量平淡。

  与5A景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县域旅游在这个假期成为最大赢家。“假日文旅消费模式正经历结构性转变。”孙震总结,尤其年轻一代游客拒绝为溢价买单,更追求个性化、体验感,那些“又贵又挤的传统5A景区,正逐渐失去其在假期出游中的首选地位”。

5A景区不香了?2025年10月3日,游客在安徽黄山风景区游览。图/视觉中国

  游客量连续下滑

  5A景区的含金量区别很大,不能“一刀切”,这是季磊长期带家人旅游摸索出的经验,也交了很多“学费”。

  2022年暑期,季磊将贵州行的首站选在了5A景区梵净山。真实景色恍若仙境,食宿条件也超出预期,唯独没考虑到“会出现报复性出游”。季磊一家按照提前一天预约的进园时间到达后,仍在烈日下等了两个多小时,上下山索道依旧要排队。“再美的景色都会被人潮冲淡。”季磊对此深有感触,尤其是游玩山岳类景区,在狭窄通道和拍照点附近,人群拥挤也会增加安全风险。

  一些新晋5A景区的体验也让人大失所望。去年春季去宁夏旅行,季磊和家人奔着“5A景区、中国史前考古发祥地”的广告去了一处景区,结果花费五六个小时在景区里乘坐各类交通工具,游览路线是多个项目的简单叠加,所有驻停点卖的都是网红产品,唯独感受不到景区对当地独特历史文化的挖掘。

  “不是所有5A景区都值得打卡。”季磊感慨,含金量最高的还是首批5A景区,很多新晋5A景区不仅景观稀缺性有所不及,甚至充斥着“人造”景点,同质化严重。她观察到,一些中西部古镇外观与江南古镇趋同,商铺布局大同小异,纪念品清一色来自义乌。

5A景区不香了?2024年6月16日,贵州梵净山景区的游客。图/视觉中国

  “过度商业化是景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中国旅游景区协会规委会专家马牧青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举例,有的游客中心离核心景区过远,有的景区设置了摆渡车、索道、电梯等多种小交通,还有的景区出口非要规划长长的购物街,徒增游客消费或购物压力,漠视游客体验感,造成游客心理不适,而这些负面情绪又经社交媒体放大。

  今年“十一”假期前,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充斥着关于各大5A景区的“劝退帖”。“新媒体时代,信息更透明,没特色、没体验、没性价比的景区很难吸引新一代游客。”孙震认为,大众逐渐对5A景区祛魅,相比于同质化的自然风光,具有在地化特色的互动体验因难以被线上内容完全替代,正逐渐成为景区新的核心竞争力。

  “5A景区不再是游客出行的唯一选择。”马牧青分析,中国旅游市场已经从观光旅游过渡到休闲度假旅游,游客结构和消费诉求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休闲、乡村度假等无门票的泛旅游方式日益受到年轻游客青睐,这些新兴旅游产品的发展,必然对传统5A景区客源形成分流。

  近三年来,“十一”假期全国重点5A级景区的游客接待量连续下降。据“品橙旅游”披露,“游客行为监测与决策服务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监测的数据显示,从2023年至2025年的“十一”假期,全国接待量前50名的5A级景区分别接待游客4184.12万人次、3843万人次和3622万人次,三年累计下降约13%。

  “门票经济”失灵?

  游客用脚投票,结果很快反映在景区营收上。孙震坦言,除新晋现象级景区和头部品牌,多数A级旅游景区正陷入“旺丁不旺财”和淡季“人财两不旺”的困境。

  “跟团游规模下降是景区面临的挑战之一。”孙震分析,过去很多5A景区靠团队游“引流”,如溶洞、峡谷、园林等景区,都曾是旅行社的热门资源,用来填充一日游或多日行程。

  携程旅游渠道CEO张力曾撰文分析,2025年上半年,携程的传统跟团游占比下降7%,独立出游增长25%,拼小团出游增长45%。这与行业趋势一致,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国民旅游状况调查(2023)》显示,跟团游的选中率最低,甚至不敌私人定制游,最受欢迎的则是自助游、半自助游。

  更关键的是,消费者在景区花钱的意愿越来越低。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统计公报,截至2019年末,全国共有A级旅游景区12402个,当年共接待游客64.75亿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5065.72亿元,粗算人均消费约78.23元。而2023年、2024年,这一数据分别只有70.76元和71.07元,尚未恢复至2019年水平。

5A景区不香了?

  门票依旧是多数景区的核心收入。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2024年各季度门票收入占比均超过65%。

  “问题是门票的实际收入也不理想。”一位受访景区策划人表示,2018年,《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指导意见》出台,景区门票、索道等营收增速明显受到影响。2022年以后,各地为刺激文旅消费掀起免门票活动,A级旅游景区大多属于国有企业,越是当地知名景区,承接的免票接待任务越多,“旺丁不旺财”。

  门票价格降低后,不少景区营收立刻出现下滑。桂林旅游曾下调多个景区票价,如漓江景区、银子岩景区等门票普降20%。2020年后,桂林旅游旗下的景区游客量进一步下滑,公司毛利率虽然在2023年转正,但再也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传统景区单纯依靠观光模式已难以持续。”中国旅游研究院研究员黄璜此前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早期旅游城市和景区靠门票收入便能实现快速增长,属传统的“门票经济”经营模式。随着各类文旅新业态不断涌现,自然风景区提高重游率的一个可持续转型方向,应是通过丰富旅游产品来吸引游客在景区进行多元消费。

  然而,景区二次消费营收同样不容乐观。中国旅游景区协会调研报告显示,景区获得实质营收的二次消费项目主要包括交通、住宿和其他(演艺、餐饮、玩乐等),2024年各季度,上述三项收入在调研样本景区总营收中的占比仅约30%。

  多数景区还在“靠天吃饭”。孙震举例,很多景区内的表演活动或交通项目,本质仍属“门票经济”,通过打造“噱头”吸引游客,并未真正创造有深度的新的体验,而消费者已经厌倦走马观花、拍照打卡。梳理近年来的现象级文旅产品,从“王婆说媒”所在的万岁山,到沉浸式戏剧幻城《只有河南》,都具有强烈的参与性与创新性。

  “景区运营者未必懂旅游。”孙震无奈指出,过去一二十年,开矿公司、房地产商为拿地而向当地政府承诺建设一定规模的景区,其经营理念还停留在“把自然资源圈起来收门票”的旧模式,其中真正重视经营的只占少数。景区亏损后大多收回国有,“治理结构复杂”导致景区调整速度难以跟上市场变化。

  产业经济咨询机构景鉴智库创始人周鸣岐进一步指出,国企审批流程烦琐,新项目从立项到落地要经历多层审批,耗时数年,甚至近十年,项目还没建成,市场热度已经消退。同时,管理人员的频繁流动也与景区“重资产投入、长效经营”等内在要求不相适应。

  近两年来,一批国营景区连年亏损。桂林旅游、云南旅游、曲江文旅等一众上市公司,业绩普遍表现不佳。仅桂林旅游在2020年至2024年就累计亏损超9.61亿元,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亏损幅度仍在扩大。

  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统计公报,截至2024年末,全国共有A级旅游景区16541个,总收入4814.2亿元。与2019年全国12402家A级旅游景区实现5065.72亿元收入相比,如今景区数量在增多,平均收入却大幅下降。

  5A景区越扩越水?

  “全国接待量前百名的5A级景区大概能占旅游市场六成以上份额。”洛阳老君山文旅集团副总经理张鹏远粗略计算。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尤其是国家首批5A景区,其资源独特性历经时间考验,不可替代。

  2007年,国家评出首批5A景区,包括故宫、长城、九寨沟等名胜古迹,一共66家;到2013年,随着西藏布达拉宫、大昭寺获评,国内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均有5A景区的分布格局;时隔11年,5A景区迎来大规模“扩容”,仅2024年就新增41家,总数达到358家。

  5A景区数量加速扩充,质疑接踵而至,票价虚高、接待能力差、过度商业化等争议屡见报端。

5A景区不香了?2024年4月4日,河南洛阳老君山,游客排长队等坐索道。图/IC

  “5A级旅游景区”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2003版)。该评定标准极为严格,包括旅游交通、游览、旅游安全、卫生、邮电服务等评价要素,总分1000分,950分才能评级为5A。

  “资源要素价值和景观市场价值等内容的主观性较大,评分结构更倾向于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这一细则。”前述景区策划人分析,换句话说,相关评价规则让景区评选异化成了基建比赛。

  《湖北日报》曾披露,全力冲刺5A景区的荆州古城,三年来累计投入14.5亿元。另据《经济观察报》报道,“18法门寺MTN001”募集说明曾披露,法门寺在2014—2016年建设过程中,每年的总负债均超过33亿元。

  “评选5A已经演变为城市竞赛。”马牧青认为,一些政府基于城市形象、品牌宣传、届内政绩与旅游发展需求,需要打造旅游龙头和品牌吸引力,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旅游发展。

  张鹏远补充,景区所带来的外溢效益,能对所在地产生综合带动效应。大唐不夜城就是其中典型,虽然被质疑是“不赚钱的顶流”,但蜂拥而至的游客带动了周边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提升了西安的城市热度。

  前述景区策划人认为,自然资源与级别不匹配、小马拉大车等情况,都给景区带来巨大的经营压力。景区入不敷出,没有余力顾及服务与营销,一旦接待量饱和,分流疏导、卫生、服务等短板加速暴露,游客体验感变差,最终都会导致景区品牌信誉崩溃。

  2015年,5A景区取消“终身制”,纳入动态管理。同年4月,1家5A级旅游景区被严重警告,9家5A级旅游景区被警告。10月,山海关成为首个被“摘牌”的景区,经整改在2018年复牌。

  “5A景区的品牌仍热得发烫,背后推手乐此不疲,但景区在旅游消费市场已经不香了。”马牧青分析,在市场第一、资源第二的休闲度假时代,世界级旅游资源都未必能打造出世界级旅游产品。

  “年年被骂,年年不改”

  2020年年底,一场大雪过后,老君山员工随手拍下的金顶雪景上传网络,半个月就达到了 10 亿次曝光量。此后,雪景成为老君山的新名片,每年冬季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景区工作人员趁热打铁,不断推出“远赴人间惊鸿宴,老君山顶吃泡面”等网络热梗,“能互动、玩得开”的老君山深受年轻人追捧,屡登热搜榜。

  “出圈景区无一不是抓住了游客的情绪价值。”马牧青表示,但游客情绪是选择性、阶段性的,即便如河南老君山这样的现象级景区,也需要持续发力,不断迭代更新,才能将一时的“网红”流量变成“长红”的品牌效应。

  靠新媒体营销引流的同时,老君山还在尝试与官方媒体合作,以提升其品牌形象与影响力。“流量来了,要靠景区管理服务能力接住,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张鹏远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包括停车场、公厕、栈道等基础设施,老君山已经持续扩容十多年。2023年,老君山全年接待游客超过450万人次,综合收入首次超过10亿元,成为现象级景区。

  张鹏远坦言,更多的付出是不被看见的。2007年,负债累累的老君山国有林场完成企业改制并启动景区升级工程,到2017年才基本实现收支平衡,经历了长达十年的市场探索。其间,公司股权架构集中、资金自主等制度,有效保证了景区政策的连续执行,使员工能够秉持长期主义原则持续进行探索。“市场出现新花样,老君山都会积极尝试,反复试错,才撞上了一次爆发的机遇。”

  “老君山的成功转型验证了景区国资民管的制度优势。”前述景区策划人坦言,形成对比的是,多数由国企运营的5A景区被视为“地方小金库”,资金无法自主,缺乏改变动力。具有资源稀缺性的头部5A景区永远不缺少游客,而中后部“僵尸景区”普遍缺少专业运营,其国企管理者更关心“安全”,而不是“市场”。

  但老君山等新晋顶流景区的经验又很难简单复制。马牧青提醒,一方面,互联网流量快打慢、大吃小的格局基本形成,现象级网红景区越来越难出现。另一方面,不同景区的自然资源、文化基因和市场定位都存在差异,盲目照搬往往难以奏效。据中国旅游景区协会调研报告,2024年第三季度,57.14%的景区实现营收增速同比增长,42.86%的景区实现营收增速同比负增长。

  “5A景区躺赢的时代早就一去不返。”孙震表示,在游客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包括部分5A在内的景区出现游客量和营收双降,经营状况恶化,如何尽快转型,已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课题。

  于2025.10.20总第1208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志标题5A景区不香了?

  记者:李明子

责任编辑:刘光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upercorp.com/30963.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