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春秋假陷困局:佛山有家长投诉、广州仅7所学校备案

  近日,佛山公布中小学秋假安排后,有家长以“孩子放假家长无假带娃”“孩子应专注学习”为由投诉“取消秋假”,引发热议。而事实上,教育部门和学校已明确给出免费留校托管、学校组织校外实践、家长自行带娃三项解决方法,做好了兜底方案。有超过3000所中小学的广州,秋假“遇冷”,广州市教育局表示截至10月15日仅7所学校进行了秋假备案。一项符合教育规律和法规的措施,为何有解之题仍陷困局?

  近日,佛山公布中小学秋假安排后,有家长以“孩子放假家长无假带娃”“孩子应专注学习”为由投诉“取消秋假”,引发热议。而事实上,教育部门和学校已明确给出免费留校托管、学校组织校外实践、家长自行带娃三项解决方法,做好了兜底方案。有超过3000所中小学的广州,秋假“遇冷”,广州市教育局表示截至10月15日仅7所学校进行了秋假备案。一项符合教育规律和法规的措施,为何有解之题仍陷困局?

  佛山:政策有兜底却仍遭家长投诉

  日前《佛山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中小学春秋假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2025-2026学年将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行春秋假试点。秋假安排在11月12日-14日,共三天;春假安排在“五一”假期前后,共两天。

  《通知》强调,春秋假使用学校机动时间安排,不占用学校新授课时间和复习考试时间,不进行调休补课。春秋假放假期间,从严控制书面作业总量,尽量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鼓励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参与社会实践。

  佛山并没有把春秋假当成教育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注意到了全社会的统筹配合。

  对于家长的工作单位,《通知》要求“严格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将带薪年休假执行情况作为工会维护职工权益的重要内容。”

  对于其他社会资源,要求“尽力免费开放博物馆、少年宫、科技馆、社区功能场所及设施等各类社会资源,方便学生在春秋假期间进行社会实践。”

  对于家长,提出:“加强家庭教育,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育人观,引导家长利用春秋假陪伴孩子亲近自然、增长见识,领略山川秀美,感受风土人情,家校社联动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对于全社会,要求“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中小学春秋假试点工作,全力统筹各部门各方面的资源,充分调动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力量,围绕有效利用春秋假假期,创新工作举措,努力将春秋假假期打造成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黄金期’”。

  然而,虽然“政策有解”但依然面对家长“投诉困局”。日前,有家长向佛山市教育局提出书面投诉,核心诉求是两点:一是认为一旦放秋假一定会面临“看护难”的问题,而是认为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学习就是学习,搞那么多破假干什么”。投诉语言不雅,不仅要求取消秋假,还大骂相关部门和官员。

  记者从佛山市多所中小学校了解到,春秋假提供3种方案供家长选择:一是学校统一组织校外实践活动,让假期成为孩子拓展视野、实践学习的平台;二是家长自主安排带娃旅游;三是不参加学校校外研学、家长也没空带娃的,提供校内托管。

  家长:大多不赞成投诉

  《隽言教育》采访家长发现,大多数家长并不赞成投诉意见。

  两个孩子的家长陈女士表示:“我是不支持投诉的,想趁淡季带他们去旅游。人少、不涨价、天气也好,不香吗?”

  初中家长林先生说,“报名了学校组织的3天2晚的研学,其实放那么几天假也不会影响学习。”

  有的家长担心:“学校的研学肯定得收费,家长不想或无力缴费参加学校统一研学而留在学校托管的孩子,会不会心理受伤,觉得别人可以出去玩为什么自己不行?”

  学生群体则基本“举双手双脚”赞成春秋假。初一学生陈同学表示:“跟班上的好朋友一起去游学,想想就是很开心和难忘的经历,很期待。”有的孩子跟父母说,未来升学只想读有春秋假的学校。

  专家:有理有据回应投诉 坚持依法治教

  对于家长的投诉,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一个政策有不同意见很正常,但个别家长的意见不能当成所有家长的意见;对于投诉意见,政府部门有理有据有节回应即可;符合教育规律和法规的教育措施应坚决、坚持执行;一定要坚持依法治教,教育政策不能被反对意见或舆论所裹挟。

  广州:中小学校顾虑多、响应少

  广州市教育局于今年6月27日发布的“2025学年校历”中明确:鼓励有条件的区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广州市层面并没有就春秋假出台专门的政策性文件。

  10月16日,广州市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经有关区整体筹划、审核并报备市教育局,目前广州市有个别学校已进行了秋假备案,其中黄埔区6所,花都区1所。具体的放假时间和安排由所在区或学校视情况制定。

  《隽言教育》调查发现,广州的中小学普遍顾虑多、响应少。

  一些校长表示,没有收到区教育局关于春秋假的通知,因此不知道可以探索春秋假。更多的校长表示,暂无春秋假安排,先观望其他学校怎么做。

  “放几天?去哪里?师生安全怎么保障?费用怎么收,会不会有违规风险?家长意见?都需要考量。所以今年暂不考虑,先看看有没有更进一步的明确政策,也观望一下其他学校怎么做。”一位校长告诉记者。

  据了解,9月开学后陆续有一些学校开了家长会与家长协商秋假安排,家长方面大多表示支持,但上级管理部门顾虑较多,怕“当出头鸟”,要求学校“低调,观望”。

  今年3月26日,广州市黄埔区玉岩中学成为全市首个放春假的学校,310名初一学生放了5天春假。珠玉在前,因此黄埔区比较多学校响应春秋假,但也主要集中在中学,罕有小学。一位小学校长表示:“小学孩子年龄比较小,带出去的安全保障压力比较大。”

  广州市教育局表示,广州市对于中小学设置春秋假持审慎和开放的态度。目前,广州市并未在全市层面统一强制或广泛推行春秋假制度,也未明确表示鼓励或反对,而是强调不搞“一刀切”,支持各区、各学段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进行探索。

  浙江:全省推行中小学春秋假制度 杭州已实行20多年

  10月11日,记者从教育部门确认,浙江11个地级市已全部发布推行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相关文件,标志着浙江成为全国首个在全省范围内推进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省份。

  早在2004年,杭州就出台了《调整中小学假期和作息时间的意见》,成为浙江最早实施春秋假制度的城市。随后,各地市根据具体条件和情况,也先后出台了相关实施办法,并在不断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调整完善相关举措。

  时间上,春假一般安排在4月底,与“五一”假期连休;秋假则安排在9月底与国庆假期衔接或11月中下旬与周末相连。考虑到有一些“双职工”家庭可能没有办法照看孩子,今年春假开始,杭州等地又推进学校托管服务,开展文化体育、信息科技、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活动。

  浙江省教育厅基教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浙江中小学春秋假不仅有十余个部门联合保障推行,且尊重区域差异和学段差异,由各市、县(市、区)结合区域实际,因地制宜、弹性安排方案。

  建议:四大措施助力春秋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浙江杭州是国内最早实施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城市,从2004年起开始启动到全省都推行中小学春秋假,表明中小学春秋假制度可以复制、推广,同时,全国各地可以因地制宜,采取适合当地的春秋假放假时间与方式。

  熊丙奇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中小学放春秋假,要至少在地级市范围内统一行动。不能由学校或者某个县自主探索。放春秋假,涉及放寒暑假时间的调整与教学日历的安排,由学校自主调整,教学安排与其他学校不同步,这很难操作。也会遭到家长的质疑,其他学校不放春秋假,本校放春秋假,会不会影响到学习,影响中考竞争。因为中考通常在地级市范围内进行招生,是地级市范围内考生的竞争。此前,有地方教育部门采取由学校自主申请放春秋假的方式,推进放春秋假,但申请的学校寥寥。

  二是同一省内不同地级市放春秋假,可探索错峰放假。全省中小学生放春秋假,如果集中在同一时段,很可能会造成省内游的拥堵,会影响到学生休假的质量。

  三是春秋假不能“一放了之”,教育部门、学校要听取家长意见,提供多样化的春秋假放假服务。

  四是推行中小学生春秋假制度,应和推行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联动。教育部门、文旅部门还要和人社部门一起,共同推进当地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让中小学生家长能根据春秋假安排带薪年休假。

  【隽言观察】有解之题为何仍成困局?

  今年9月,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关于中小学春秋假的表述,引发广泛关注,全国多地探索实施中小学春秋假。目前看来,除了杭州这种经历20多年的先行先试“习惯成自然”的城市,在其他地区引发不小热议。

  春秋假有全面的兜底保障,却仍出现“有解仍投诉”现象,为什么?怎么办?

  教育生态恶化的“欠债”

  “主张孩子应专注学习”的背后,暴露出部分家长将教育窄化为知识灌输、将假期等同于学业停滞的认知偏差。这种观念忽视了社会实践、自然体验对培养完整人格的不可替代价值,折射出功利教育观对家长群体的深度束缚。

  但是,“有解仍投诉”也深层次地暴露了教育治理中长期积累的信任赤字与路径依赖。家长的反对声音,表面上源于现实困境与教育理念的差异,但其背后,是长期以来教育生态恶化所种下的苦果。政府部门对违规办学、尤其是对“掐尖”招生、超前教学等行为事实上的监管不力甚至纵容,破坏了教育的公平秩序与良性竞争环境,“鸡娃”与“内卷”成为家长的被迫选择。

  当整个教育体系都在向“分数”看齐时,任何可能“耽误”学习时间的安排,都会触动家长敏感的神经。他们并非不理解素质教育与假期调节的价值,而是在畸形的竞争压力下,不敢让孩子“掉队”。这种心态的失衡,根源在于教育生态的失序。

  佛山秋假风波是一面镜子,照见了当前教育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它提醒我们,修复被破坏的教育生态、重建公众对教育改革的信任,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彼端“欠的债”可影响此端的“公信力”。

  坚持战略定力 优化配套措施

  此外,依法办学的主体责任不应因“投诉”压力而退让。设置秋假,是遵循教育规律,为学生提供张弛有度的成长空间的科学尝试。教育部门作为政策制定者与监督者,其职责是确保政策的科学性与合法性,并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支持,如本次推出的托管服务。

  教育政策必须超越舆论的裹挟,坚守育人的初心。“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不应成为公共政策的决策逻辑。政府自身必须警惕被短期、嘈杂的舆论所绑架。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强、周期长的事业,其政策制定需要的是远见、定力与科学精神,而非对反对声音的简单迎合。

  本次秋假政策所附带的解决方案,已经体现了对家长实际困难的体恤。政府的责任在于坚持方向,并持续优化配套措施。教育主管部门既需要倾听民意、完善服务,更必须具备战略定力,引导社会理性思考教育的本质。

  文|记者 蒋隽

责任编辑:过博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upercorp.com/30673.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