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财经

账上躺着百亿,东鹏特饮却着急IPO

10月9日,距离港股招股书失效仅6天,东鹏饮料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这家功能饮料巨头冲击“A+H”两地上市的决心,显露无遗。

10月9日,距离港股招股书失效仅6天,东鹏饮料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这家功能饮料巨头冲击“A+H”两地上市的决心,显露无遗。

如此急迫上市背后,并非源于资金链紧张。恰恰相反,东鹏饮料堪称A股市场的“现金奶牛”。截至2024年底,公司账上的货币资金与理财等现金类资产合计高达142.23亿元。自2021年5月登陆A股后,其股价一路攀升,市值一直在1500亿元左右。

在这份“不差钱”的底气之下,是东鹏饮料是对核心大单品“东鹏特饮”的高度依赖,产品结构单一的风险始终存在。同时,其国际化战略步履维艰,“出海”之路充满不确定性。

账上躺着百亿现金

东鹏饮料的财务情况,耐人寻味。公司既不缺钱,又在大量借钱。

作为快消品企业,东鹏饮料的现金流十分健康。财报显示,公司现金储备持续处于高位。2024年其银行存款加上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是理财产品)合计超过142亿元。即便到了2025年上半年,这一数字略有下降,也依然维持在90多亿元的水平。

这种充裕的现金状况,使其在日常经营中游刃有余。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手握巨额现金的同时,公司负债规模也在同步攀升。

2024年末,东鹏饮料短期借款增至65.51亿元,其资产负债率攀升至66.08%。一手是百亿级的现金储备,另一手是数十亿的银行借款,这种“存贷双高”的现象,自然引发市场关注。

通常,“存贷双高”可能指向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甚至是财务造假的风险。但对东鹏饮料而言,更可能是一种主动的资本运作策略。有分析指出,公司可能在利用“低息借款+高息理财”的模式套利。其短期借款的利率区间在2.20%至2.50%之间,而2024年其理财收益(包括利息收入、投资净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合计达到3.88亿元,粗略估算的年化收益率在2.66%左右,存在一定利差空间。

那么,在无需外部输血的情况下,东鹏饮料为何如此执着于海外上市?

早在2022年6月,公司就曾筹划通过发行GDR(全球存托凭证)的方式登陆瑞士证券交易所,但该计划于2024年2月终止。如今,在港股招股书失效后火速再次递表,其背后的动机可能与股东的退出需求和国际化战略有关。

展开全文

自2022年限售股解禁以来,东鹏饮料的股东减持动作频频,累计减持金额已超过50亿元。其中,第二大股东君正投资套现逾30亿元。通过H股上市,可以为大股东提供一个更为广阔和多元化的资本退出平台。以较A股折价的方式发行H股,既能满足部分股东的变现需求,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A股股价的直接冲击。

此外,港股作为国际资本市场,也能为东鹏饮料的品牌国际化提供背书。公司在招股书中明确表示,希望借助香港平台吸引全球投资者,为进军东南亚等海外市场铺路。

大单品依赖症难解

在资本运作棋局外,东鹏饮料的基本面也面临着产品结构的单一化和国际化进程缓慢的双重挑战。

“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这句深入人心的广告语,成就了东鹏饮料的百亿营收,但也使其深深地烙上了“大单品”的印记。财务数据显示,公司对能量饮料的依赖程度极高。2025年上半年,以东鹏特饮为主的能量饮料实现收入83.65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比重高达77.91%。尽管这一比例相较于往年已有所下降,但产品结构单一的风险依然存在。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东鹏饮料提出“1+6多品类战略”,即在巩固核心产品东鹏特饮(“1”)的基础上,拓展电解质饮料、咖啡、无糖茶等六大新品类(“6”)。其中,对标元气森林“外星人”的电解质饮料“补水啦”,被寄予厚望。

凭借东鹏饮料强大的渠道优势和高性价比的定价策略,“补水啦”迅速打开市场,成为新增长点。然而,新品类的拓展并非一帆风顺。业内人士指出,“补水啦”等新品为了与竞品争夺市场,不得不采取低毛利的定价策略,其盈利能力远不及核心产品东鹏特饮。这本质上是复制了20年前东鹏特饮用低价挑战红牛的路径,但在如今竞争更为激烈的饮料市场,这条路能否再次走通,仍是未知数。

为了维持渠道动销和市场份额,公司销售费用也在持续攀升。2025年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同比增长37.27%,其中渠道推广费用的增幅更是高达61.20%。这种高投入能否持续带来高回报,有待时间检验。

另外,当国内市场日益饱和之际,“出海”成为众多消费品企业的选择。东鹏饮料也将国际化作为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并将香港上市视为其全球化战略的关键一步。

截至2024年底,公司的产品已出口至越南、马来西亚、美国等25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印尼、越南设立了子公司。正在建设的海南、昆明生产基地,也被定位为面向东南亚市场的重要出口枢纽。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仍有不小的差距。目前,东鹏饮料的海外收入占比仍不足0.3%,对公司整体业绩的贡献微乎其微。

东鹏饮料“重销售、轻研发”的模式,也可能为其长期发展埋下隐忧。2022年至2024年,公司累计广告及推广费用高达28.33亿元,同期研发费用仅为1.61亿元,占比不足6%。这种模式在国内市场通过渠道优势和营销轰炸取得了成功,但在品牌和产品力更为关键的国际市场,能否奏效,需要打个问号。

对于再次叩响港交所大门的东鹏饮料而言,A+H上市的光环之下,是其破解“大单品依赖症”和寻找新增长曲线的迫切需求。资本运作可以为企业赢得宝贵的时间和资源,但最终决定其能走多远的,仍是产品和市场本身。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upercorp.com/30512.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