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通讯

从退学到诺奖,一个叛逆“东亚小孩”的胜利

10月6日,年度首个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项出炉,美国科学家玛丽·布伦科(Mary E. Brunkow)、弗雷德·拉姆斯德尔(Fred Ramsdell)和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因在外周免疫耐受领域的发现而获奖。

10月6日,年度首个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项出炉,美国科学家玛丽·布伦科(Mary E. Brunkow)、弗雷德·拉姆斯德尔(Fred Ramsdell)和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因在外周免疫耐受领域的发现而获奖。

获奖者中唯一的亚洲人、来自日本大阪大学的坂口志文教授引发了大量关注。而他的逆袭剧本比奖项更震撼:从京都大学退学、做无薪研究生,在学界不认可的 “冷门领域” 死磕20余年,最终发现免疫系统的 “刹车”机制——调节性 T 细胞。

从退学到诺奖,一个叛逆“东亚小孩”的胜利

坂口志文的经历,给家长带来什么样的教育启示?普通孩子可以从他身上学习到什么?一起来看——

为了一项研究,他选择退学

1951年,坂口志文出生于日本滋贺县。

初中时期,他曾梦想成为画家或雕塑家,并积极参与美术社的活动,其作品在比赛中多次获奖。然而,在家庭的影响下,他最终并未选择艺术道路,而是选择攻读医学。

从退学到诺奖,一个叛逆“东亚小孩”的胜利

展开全文

1976年从京都大学医学部毕业后,坂口志文继续攻读研究生,但在做病理实验期间,他一度觉得枯燥无趣,不太相信自己能坚持。

同年,爱知县癌症中心西冢泰章教授团队的一篇论文为他指明了方向。

这篇论文描述了一个极其反常的现象:研究人员将刚出生3天的小鼠的胸腺切除,本以为T细胞会减少(T细胞是一种在免疫反应中扮演核心角色的白细胞),免疫力会下降。结果恰恰相反,小鼠的免疫系统不仅没有变弱,反而进入了一种“暴走”状态,疯狂攻击自身组织,最终引发了多种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从退学到诺奖,一个叛逆“东亚小孩”的胜利

这个悖论吸引了坂口志文。为什么本该保护身体的卫士,会突然变成叛军?难道我们体内一直就存在着这些“危险分子”,而被胸腺中的某种东西压制着?

为深入探究这一问题,坂口志文于1977年从京都大学研究生院退学,加入爱知县癌症中心,成为西冢泰章教授门下的一名无薪研究生。之后,为获得博士学位,他重返京都大学,并于1983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20年的“冷板凳”

换来人类免疫史上的一次革命

博士毕业后,坂口志文前往美国,先后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从事“免疫系统”科研工作。并率先提出“或许在免疫系统中存在一种T细胞,专门负责制动,以保护自身免疫系统,防止过度反应和自我攻击。”

但在当时,这个概念基本上被否定,甚至被认为是“伪科学”,也让他一度找不到正式的教职工作。各学术期刊拒绝发表他的论文,学术会议上也鲜有他发言的机会。坂口志文称:“那段时间,几乎没有人愿意听我讲话。”

如果给“那段时间”加个期限的话,答案是十年。十年的时光中,他仅以研究员的身份工作,靠短期科研经费生活。为了证明自己理论的真实性,他不得不经常在实验室加班到深夜。

直到1995年,坂口志文发现并首次证明了免疫系统中存在“自我抑制”的机制,并首次将其命名为“调节性T细胞(Treg)”,为无药可医的自身免疫系统顽疾,如红斑狼疮、1型糖尿病等的治愈可能,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成为21世纪初免疫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如今,调节性T细胞已成为免疫学教材中的核心概念,并得以广泛应用,如癌症免疫疗法,移植免疫过敏治疗、自身免疫病控制等,使得许多困扰人类的顽疾,得以更科学精准治疗。

因在调节性T细胞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坂口志文获得多项国际重磅奖项,包括素有“准诺贝尔奖”之称的克拉福德奖(2017年)、日本科学院奖(2012年)、加拿大盖尔德纳奖(2015年),以及被称为“德国医学奖”的保罗·埃尔利希和路德维希·达姆施泰特奖(2020年)等。

20年来在不被看好的领域苦苦坚持,终于迎来了回报。回首大学一路以来的时光,坂口志文曾笑称,他20岁那年因讲座种下的研究种子,在40岁的时候才开出了花。

天才是少数,普通孩子要掌握这三大核心能力

可能很多家长会以为,像坂口志文这样全世界顶尖的科学家只是凤毛麟角,离普通孩子距离太遥远。但实际上,其实坂口志文的经历,恰恰证明了培养孩子这三大核心能力的重要性。

一是好奇心。

也正是这份纯粹的好奇,让他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能够忍受孤寂,抵御外界的质疑,最终为全人类的健康福祉带来了巨大的贡献。

好奇心的培养,就是让人对一件事物有了解的欲望,进而他就会深入探究、学习。研究表明,对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的人,兴趣往往十分广泛,创造力也特别强。

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不必拘泥于课本知识,可以鼓励他们对日常现象提出问题,陪伴他们一起寻找答案,保护那些看似“无用”的兴趣爱好。

二是跨学科能力。

坂口志文最初的梦想是成为画家,对哲学也有浓厚兴趣,这些看似与免疫学无关的领域,却赋予他独特的思维方式。

他能够从哲学角度思考免疫系统中的“自我”与“非我”问题,而艺术训练培养的想象力也助力他设计出精巧的实验。

如今,在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新农科的大背景下,跨学科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是大势所趋。

当学科跨界成为新常态的时候,每个孩子都应该努力做一个跨界人和破壁者。具体而言,一方面,课堂上多进行跨学科学习和思考,不断拓宽知识边界,增加思考维度。另一方面,上大学时可以有意识地选择跨学科的专业,在不同学科之间进行交叉学习,提升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是长期主义。

无论外界如何质疑,坂口志文都心无旁骛地沿着自己坚信那条路走下去。

如今74岁的坂口志文,仍然每天去实验室上班。获得诺奖后,记者问他想做什么,他笑着说:“回去继续实验。还没做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upercorp.com/28242.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