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46架舰载机的“全甲板攻击”阵容的出色展示,不仅一举刷新了人们对中国航母的传统的“一架一架”的单机论的认知,也更深地推动了我国的航母发展从单机论向多机群的转变.。
从滑跃起飞到电磁弹射,从36架到46架舰载机的跨越,福建舰的亮相不仅是技术的质变,更是一场围绕西太平洋制海权的战略博弈。
航母的“空间魔法”:如何装下46架舰载机?
福建舰的载机能力突破首先源于设计优化。其机库比辽宁舰和山东舰扩容一圈,可容纳16架歼-15T与歼-35混编机群,并预留了升降机转运通道。
而甲板布局更是精妙:缩小的舰岛、优化的停机区以及电磁弹射器不占用甲板空间的优势,让甲板可系留29架战机,包括10架歼-15T、10架歼-35、4架空警-600和6架直-20直升机,这种“机库+甲板”的立体配置,使福建舰在8万余吨的排水量下实现了载机量的最大化。
更关键的是,全甲板攻击模式下,2号与3号弹射器可连续组织三个波次起飞,舰载机出动效率远超滑跃航母。每45秒一次的弹射速度,比美军蒸汽弹射的60秒更具优势,这意味着在战时福建舰可更快形成空中打击梯队。
凭借不懈的攻坚和锐意的突破,我们已将原本的“短板”一一转变为“长板”,将军事力量的各个方面都纳入到了现代化的体系中,将我们的军事实力全面推向了新的台阶。
福建舰的战斗力并非简单叠加舰载机数量,而是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攻防体系,两个歼-15T大队(18架)负责重型火力打击,可挂载鹰击-15超音速反舰导弹,两个歼-35大队(18架)专注隐身突防;4架空警-600预警机则将探测范围扩展至数百公里,充当舰队“千里眼”;6架直-20则承担反潜与运输任务,这一组合彻底解决了中国航母此前的两大短板:一是滑跃甲板限制战机满油满弹起飞,二是预警直升机探测能力不足。
如今,歼-15T可在电磁弹射支持下全状态出击,空警-600的雷达性能甚至超越美军E-2D,使福建舰的打击半径和战场感知能力直逼核动力航母。反舰火力投射量更是从辽宁舰的64枚鹰击-83K跃升至96枚鹰击系列导弹,超音速的鹰击-15突防能力远超亚音速反舰导弹,对敌方舰队形成致命威胁。
对标美军:福建舰的“不对称优势”
尽管福建舰46架的载机量仍少于美军福特级的75架,但后发技术带来的优势不容小觑。福特级电磁弹射故障频发,平均181次弹射就会出现故障,而福建舰采用的中压直流电磁弹射技术稳定性更高。
歼-35在隐身性能和超音速巡航能力上对标F-35C,空警-600的预警范围已覆盖关键海峡,鹰击-15导弹的突防速度更超越美军LRASM。
此外,福建舰的设计理念与美军截然不同:它更侧重“区域拒止”任务,与高超音速武器、太空侦察系统形成组合拳,而非追求全球部署。在亚太海域,这种针对性配置使其在面对尼米兹级时具备主动权,甚至能与福特级周旋。
未来已来:从福建舰到004型的深蓝之路
福建舰的成熟标志着中国航母从“追平”到“超越”的起点。其电磁弹射技术、舰载机联队配置已为004型核动力航母奠定基础,随着辽宁舰、山东舰与福建舰形成三航母编队,中国海军可在西太平洋至印度洋构建纵深1500公里的防空圈,有效反制域外势力干预。
福建舰的意义不仅在于技术跨越,更在于它证明了一条差异化发展路径的成功——常规动力航母通过体系创新,同样能抗衡核动力巨兽,当东海的波涛映照出航母编队的轮廓,这场无声的对话已预示了未来海权格局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