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其实它的“升级”之处就不那么简单了,它的诸多“新功能”都在不断的挑战着我们对“攻击”的传统的理解和认知。
其作为全球首款量产的飞翼布局的舰载无人机,就其对航母的作业环境的深度的重构就体现了出其立于不败之地:通过对机翼的折叠机构的优化设计大幅的将其停机的占用空间的减小了,同时将尾喷口的设计改为锯齿的形式并将其涂覆的耐高温的材料,搭配了新型的中等推力的涡扇发动机,彻底的将其全面的提升了其在海上的隐身的性能和海上的适应性。
其更为关键的则是以电磁弹射系统的优点最大限度地将15吨的起飞重量的战机,凭借弹射的助力实现了满油满弹的起飞,其作战半径也直逼2000公里。
这一突破的背后,是中美舰载无人机发展路径的鲜明对比。美国X-47B早在2013年完成航母起降测试,却因成本与战略调整被搁置,最终转入博物馆。取而代之的MQ-25“黄貂鱼”专注于加油任务,打击能力严重退化。而攻击-21的官宣,意味着中国率先将飞翼隐身舰载无人机从概念推向实战部署,实现了“首型量产”与“首型攻击能力”的双重领先。
借助了“福建舰”等两艘革命性的大型战舰的威名,“攻击-21”的舞台,始终牢牢地把两艘革命性的大型舰艇“四川舰”作为自己最为可靠的“后盾”和“依托”。可谓为无人机的上舰创造了极好的机遇,而076更是全球首创的电磁弹射两栖攻击舰,其满载排水量约4万吨,相比美国的同类舰只就扩大了1/2的甲板面积,可谓堪称“无人机的航母”。基于对双舰岛的精心分工,前舰岛的航海导航与后舰岛的无人机调度等各个方面都能在极其复杂的电磁环境下都能保证40架以上的攻击-21的连续的循环作业。
借助其先进的平台与装备的完美的结合,无疑将为我们带来一系列的全新战术的可能。攻击-21可凭借全向隐身能力穿透敌方防空网,执行纵深打击任务;作为“忠诚僚机”,它能与歼-35组成全隐身编队,有人机负责指挥与制空,无人机前出侦察或突击,形成“1+1>2”的协同效应。此外,其长航时特性还支持持续预警监视,成为航母编队的“空中眼睛”。
值得注意的是,076舰在设计上保留了坞舱,兼顾无人机作战与两栖投送能力。这与美国“闪电航母”为搭载F-35B牺牲坞舱的思路形成反差,彰显中国“攻防一体”的装备哲学:既能以无人机群实施远程压制,又可同步展开立体登陆。可见从平的两栖作战到立体的三支战力的联合作战,军事的作战半径与节奏都已发生了质的变革。如杜文龙所言“从平的两栖作战到立体的三支战力的联合作战,军事的作战半径与节奏都已发生了质的变革”。
通过对攻击-11陆基型号的技术的积累与对攻击-21舰载型的逐步的定型的列装,就仅用了几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原先的“空中之王”到“海空之王”的跨越式的大跃进。由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的相对成熟与076舰的“快舾装”(从下水到拆除弹射器的工棚只用了8个月)等一系列的现象,更为凸显了我国的体系化推进的高效。凭借对技术的精准把握,既能避开垂直起降的局限性,又能直接将电磁弹射的优势与无人机的上舰带来更广阔的载荷空间,从而为无人机的上舰开辟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攻击-21的登场,不仅是一型装备的突破,更标志着海战规则的演变。当无人机以低成本实现高密度火力投射,传统航母防御体系面临饱和攻击的挑战;而“有人-无人协同”的作战模式,将进一步模糊前沿与后方界限。西太平洋的海空力量格局,正随着这批“翼下带缝的飞翼”悄然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