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时政

“99.21%男性过劳猝死”“女性月均消费破万”?这份刷屏的“报告”翻车了!

近日,一份“调研报告”在各网络平台引发热议。不少人看完直呼“颠覆认知”,比如这份报告声称女性最终平均寿命84.32岁,男性69.51岁,相差近15岁;称各行各业投诉中女性占81.27%;甚至给出过劳猝死男性占比高达99.21%的结论。

近日,一份“调研报告”在各网络平台引发热议。不少人看完直呼“颠覆认知”,比如这份报告声称女性最终平均寿命84.32岁,男性69.51岁,相差近15岁;称各行各业投诉中女性占81.27%;甚至给出过劳猝死男性占比高达99.21%的结论。

数据精确到百分位,这份所谓的“调研报告”乍一看很唬人。但是记者调查发现,这份看似“权威”的报告,其发布机构“甲骨文财经”根本查无踪迹,内容更是毫无根据,一戳就破。

“调研报告”刷屏

发布机构却“查无此人”

这两天,一份号称“甲骨文财经”发布的《中国男女群体消费与生活状态差异化调研报告》在多个网络平台上被大量转载。这份报告以图表形式列出十多项调研内容,分别呈现男女在工作风险、消费习惯、寿命和婚姻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记者借助AI工具展开溯源核查,AI给出如下反馈。

AI:该报告最早出现在网络上的时间可能是2025年9月23日,当天有短视频平台用户发布了相关图集,显示数据来源为“甲骨文财经”。随后在9月24日,网易手机网等平台也对该报告进行了报道。

为交叉印证AI溯源结果,记者在多平台检索发现:9月23日当天,已有多平台出现关于这份报告的讨论;此后内容迅速在全网扩散,有自媒体仅发布一张报告图表、搭配简短文字,便收获近两万点赞。记者尝试联系较早发布该内容的多个账号,询问报告具体来源,均未收到回应。实际上,所有传播渠道都没有提供报告原文链接。报告声称数据来源于“甲骨文财经”,记者搜索发现,各大网络平台上都没有同名账号。

“99.21%男性过劳猝死”“女性月均消费破万”?这份刷屏的“报告”翻车了!

AI:全网搜索结果显示,国内外主流平台均未找到该机构的官方账号或备案信息。“甲骨文财经”疑似为虚构名称,可能是某些自媒体为增强权威性而冒用的“幽灵账号”。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知名企业甲骨文(Oracle)主要从事数据库和云计算业务,其官方账号未发布过相关内容。

记者查询发现,除了这份报告,网络平台上,还存在多份疑似与前述报告有相似来源的图表,都声称数据来自“甲骨文财经”或“甲骨文大数据”。实际上,“甲骨文大数据”也是查无此机构。从公开可查的传播轨迹看,这几份形制相似、内容不同的报告最早可追溯至8月22日。

展开全文

内容存在大量漏洞

数据疑似编造

除了出处存疑,这些网传报告也不具备正常调研报告应有的核心要素。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副秘书长唐健盛说,这几份调研报告没有标注样本来源、样本数量和调查方法,本质就是“三无调研报告”。

唐健盛表示:“对一个群体要做调查的话,一定要找出群体当中有代表性的样本,调查样本的数量也很重要。任何一个调查在发布的时候要同步告知所有的传播对象,这个调查是怎么做的。如果没有这么说,这份调查的公正性肯定是存疑的。”

更关键的是,报告内容存在大量漏洞,数据疑似编造。以网传《2025年重点城市群体人均每月消费额排行榜》为例,其宣称“上海女性月均消费10872元”,但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权威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6805元、人均消费支出为27179元,折算成月度数据,人均可支配收入约7800元、人均消费支出约4529元。网传报告中“上海女性月均消费10872元”的说法,不仅远超当地居民月均消费支出,甚至超过了月均可支配收入——这样的“数据”完全违背经济常识。

“99.21%男性过劳猝死”“女性月均消费破万”?这份刷屏的“报告”翻车了!

网传《中国男女群体消费与生活状态差异化调研报告》声称,女性期望寿命95.98岁,男性为65.75岁,相差超过30岁;声称最终平均寿命女性为84.32岁,男性为69.51岁。而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院长杜鹏指出,学术界没有所谓“期望寿命”“最终平均寿命”的说法,预测新生儿未来可能存活平均年数的“平均预期寿命”才是正确表述。

杜鹏表示:“标准的说法叫平均预期寿命。平均寿命是指什么?这一年去世的人,把他们的年龄都加起来,除以这一年的死亡人数,这叫平均寿命。平均寿命很难算,光拿这一年死了多少人,是算不出这个数的。平时网上炒作的这些人,显然不懂这个计算方法,也拿不到这个数。”

实际上,9月1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介绍,2024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另外,根据《新时代中国推进妇女全面发展的实践与成就》白皮书,2020年,我国妇女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0.9岁。这与网传报告中提及的多个数值都不相符。

部分自媒体完全

无视数据真实性

因为内容足够猎奇,这些虚假调研报告很快引得大量自媒体纷纷转载。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自媒体完全无视数据真实性,一位博主甚至毫不掩饰表示“数据准确与否不重要”。他们基于这些毫无依据的信息随意下判断、得出结论,最终对公众造成误导。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明确规定,平台应当要求自媒体对其转发的信息的真实性负责。这个信息也不是权威信息源,是一个炮制出来的,把这类信息传播出去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流量,去获取直接或间接的商业利益,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个违法行为,所以按照相关规定,对于这样的账号平台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包括禁言、封禁账号等相关的一些处罚措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upercorp.com/26443.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