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财经

失信名单“缩水”背后

接着,10月27日,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这是央行首次提出“个人信用救济”政策。

接着,10月27日,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这是央行首次提出“个人信用救济”政策。

个人信用领域的上述两个变化,一个是严把“入口”,将新形势下不宜纳入失信名单者予以排除;另一个是适当放宽“出口”,将已纳入名单的个人和企业,在满足一定条件后及时修复信用。

失信名单“缩水”背后

图/图虫创意

今年最高人民法院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24年,人民法院纳入失信名单共245.7万人次,同比下降23.4%,这是失信名单人数10年来首次下降。这一趋势在2025年得以延续,今年上半年,新纳入失信名单人数为103.3万人次,前三季度则为167.2万人次,分别同比下降2.46%和2.45%。

数据下降的背后,是对失信名单“入口”标准的调整,最主要的是区分“失信”与“失能”,对于前者即恶意失信者要严厉打击,而对于后者则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诚实而不幸的人”,即那些因病致贫、家庭重大变故,以及创业失败赔上全部身家的人。对这些人,不能因纳入失信名单致其雪上加霜,甚至成为压在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用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黄文俊的话说,要坚决避免将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人一般性地纳入失信名单,而应该对其解绑纾困。

“失能”的另一种群体,是那些有良好潜力、未来可期却由于各种因素短暂受困的人,比如合作协议即将签订、新一轮投资已在路上或者货款即将到账等,其中包括很多技术与产品都走在行业前端、市场前景良好、再给一点时间就能走出困境的初创型或成长型企业,应许其合理的时间,等待其具备足够的执行能力,而不宜仅因其到期不能执行就将其纳入失信名单,致其处处受掣肘,失去必要的生长环境,尤其是至为重要的融资环境。这不仅是执行层面上的“双输”,对亟须以高新科技引领的当下中国经济,也是一个损失和打击。

以上两种“失能”群体,代表了中国当下要解决的两类现实问题:一类是不能给予深陷困窘者更大的压力,而应以人文关怀筑牢稳定的基本面;二是要保护潜力巨大但急需养分的新兴力量,不能僵化执行,操之过急。

展开全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健全国家执行体制,有效解决“执行难”问题。而严格规范公正适用失信惩戒制度,是推动解决执行难问题的重要举措。

在严把失信名单“入口”关的同时,这一名单的“出口”,则在精准鉴别和科学研判的基础上,有越来越宽松的趋势。潘功胜上述讲话的一个背景,是过去几年,受不可抗力影响,一些个人发生了债务逾期,虽然事后全额偿还,但相关信用记录仍没有修复。个人信用救济政策将对违约在一定金额以下且已归还贷款的个人违约信息,在征信系统中不予展示。

这一政策的救济对象,是那些被纳入名单、已还款完毕的非恶意失信群体。按照《征信业管理条例》,违约信息的保存期限为5年。但对于有些已执行完毕的非恶意失信者,“示众”5年不仅让其付出太大的代价,从信用管理的角度看也并非必要,其继续留在名单中所需支付的成本——主要包括名单中个人发展所受到的影响和主管部门的管理成本,可能渐渐超过了潜在的惩戒收益,不如将其从名单中摘除,还其“自由身”。但这同样建立在精准鉴别的基础上,除了潘功胜提到的欠债数额较小和已还款完毕两个条件外,还需要权衡其中的道德风险,即确认其欠债逾期背后的“非恶意”。今年前三季度,197万人次通过信用修复回归市场。

在新的形势下,有人建议可以更进一步,对《征信业管理条例》中5年的违约信息保存期进行修改,从目前的5年单一期限,改为根据不同的贷款类型、失信的严重程度、主观恶意程度等确定不同的公示期限,使征信体系更加精细化和人性化。这显然需要对更多因素进行考量,需要在各方面条件具备,尤其是考察新的实践效果后,水到渠成地推动。

发于2025.11.10总第1211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失信名单“缩水”背后

作者:韩永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upercorp.com/37038.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